Sunday, 1 September 2013

中环股份0.4元度电成本引发光伏业内激辩

光伏产业的技术革新已经远超市场预期,随着高效率单晶硅的应用,行业内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已经达到0.7~0.8元,加上政府补贴,与0.4元附近 的传统能源度电成本差距已是不断缩小。而在8月6日的央视《新闻联播》中“经济转型进行时”栏目报道了中环股份,以下是报道内容:

        主持人:拼价格的时代已经结束,更重要的是提升企业的软实力。最近,天津一家光伏企业自主研发的高效单晶硅技术,把光电转换率提高了30%以上,解决了太阳能发电成本高这一世界难题。

  中环总工办主任:现在,常规的太阳能发电成本大概是0.7~0.8元左右,我们的产品的上网电价有望降低到0.4元以下。

  主持人:手握核心技术,企业自然有了底气,目前,正在与美国光伏企业合作,在内蒙古等地建立大型光伏电站。


  中环沈总:根本不怕任何人的双反,他没法反,我们有一定的议价权。

  《新闻联播》中关于中环股份度电成本即将低于0.4元的报道,如同在光伏行业内投下了一枚炸弹,引起了全行业的热烈讨论,甚至是竞争对手的“炮轰”,不少业内企业认为“吹嘘成分大,实验室技术,商业化不大可能”。

  一则报道缘何引发巨大争议?0.4元以下的度电成本究竟是怎样的概念?火力发电的成本就接近于0.4元,与全国各地煤炭产区的煤价不同、人力成本的不 同有所差异。因此,中环股份如果能做到大规模量产的商业化运营度电成本低于0.4元,即使不算国家补贴,也能直接与传统能源竞争。而由于太阳能高效率、清 洁资源的属性,做到0.4元以下度电成本,也将意味着传统能源已无竞争优势。

  中环股份0.4元度电成本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?近日,记者对中环股份的光伏技术路线进行了详细梳理。中环股份历史上是半导体企业,在技术方面有历史积 淀,公司的单晶硅N型片产业化转换率达到22%~24%,国内产业化单晶硅N型片转换率不超过20%,从制造成本角度看,电池效率每提升1%,将使得光伏 电池组件的成本下降6%左右。而更令人吃惊的是,中环股份应用直拉和区熔融合工艺的CFZ单晶硅片转换率更是高达24%~26%。

  上述高效率单晶硅片将与美国sunpower低倍聚光(LCPV)的C7技术融合,共同应用于合资建设全球最大光伏电站—华夏聚光7.5GW项目。采 用7倍聚光技术减少昂贵材料的使用,大幅降低了土地使用面积和光伏发电成本。中环股份的高效率晶硅片与C7系统的互补,以此实现0.4元以下的度电成本。

  无论中环股份单晶硅转换率多高,相比于当前行业0.7~0.8元的度电成本,0.4元以下的度电成本无疑是颠覆性的,《新闻联播》一播出,引发业内的广泛争议也是可以想象的。

  就此,记者采访了业内的多位资深人士。“如果投资大型地面电站,度电成本能够达到0.6~0.7元。”国内某大型光伏企业高管介绍,“投资1MW的电 站需要投资800多万元,个人是拿不出这一笔资金的,因此需要部分银行贷款,就需要利息支出等;其次大型地面电站需要人工维护,比如人工检修,配件更换 等,包括日照时间也很有影响,因此算下来大型地面电站度电成本能够达到0.6元~0.7元/度。第二种主要是个人分布式并网电站,1W的成本在10元左 右,1W一年发1.2度电,电池使用寿命按照国家补贴20年,1W20年能发24度电,当初投资成本10元,10元除以24度等于0.41元/度,因此算 下来度电成本能达到4毛。但这是很理想的状态,比如占总投资1%的人工维修费没有考虑,没有银行贷款,日照充裕,组件采购价格低。考虑到这些因素,0.4 元以下是当前光伏企业迈不过去的坎。”

  与此同时,上述大型光伏企业相关人士还介绍称,“当前单晶硅19%转换率,多晶硅接近18%转换率,就已经代表全行业最领先的水平,而20%以上的转换率应该是在实验室状态。”

  某A股光伏上市公司高管表示,“当前太阳能转换率20%以上规模化在现实中是做不到的,应该只有在实验室中能看见,光伏技术在逐渐突破,但转换率一下 提升3~4个点需要过程。当前光伏发电成本下降比较快,0.7~0.8元度电成本已经能做到,但是要做到0.4元以下暂时不太可能,不然这些火电企业都将 关门。”

  “0.4元以下的度电成本是光伏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。”A股另一家光伏上市公司的相关人士告诉 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“能生产高效单晶硅的企业不多,发电成本各个地方不一样,西部光照条件比较好能达到0.7元,0.4元以下是以后的事情,至少未来 2~3年看不到。另外如果能达到0.4元以下成本,这不仅是转换率高,所有环节都要低成本,目前整个光伏行业成本仍偏高,成本的下降还需要时间。”

  此外,也有光伏行业的人士认为,“中环单晶硅做到22%以上的转换率是有水分的,实验室这一转换率能实现,前提是没有成本的压力。太阳能电池转换率每 提升零点几个百分点,都非常之难,技术设备的更新,整个设备的升级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。全球光伏企业成本之王—英利集团能够做到1元成本,中环能做到 0.4元?几乎不可能。”

http://www.pvnews.cn/qiyedongtai/2013-08-30/80828.html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