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京电力公司20日宣布,对福岛第一核电站的第5和第6号核反应堆也实施废炉。至此,该核电站的6座核反应堆全部被宣布废炉,这意味着福岛第一核电站将完全退出历史舞台。此外,因核污染太过严重,日本首次承认数万福岛居民可能永远无法返回家园。
研究两月
东电同意废炉
东京电力公司透露的消息说,今年9月安倍晋三首相视察了福岛第一核电站,向主管该核电站的东京电力公司社长广濑提出要求,即对未受到很大损失的第5和第6号核反应堆也实施废炉。东京电力公司经过认真研究后,最终同意了安倍首相的要求。
福岛第一核电站的第1至第4号核反应堆在2011年3月的东日本大地震和大海啸中受损,导致严重的核泄漏事故的发生。因此,东京电力公司在去年就已经宣布对这4个核反应堆实施废炉。
从本周开始,核电站开始对第4号核反应堆实施废炉作业。工作人员目前的任务是,将浸泡在水池中的1500余根核燃料棒取出,转移到反应堆以外的地方保存,预计整个废炉工作需要耗时40年。
融资3万亿日元
清理核污染
日本政府日前批准一项借款计划,将为福岛核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融资3万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1853亿元),用于清理福岛核电站及其周边地区核污染,并对被迫疏散民众提供补偿。
借款3万亿日元后,东电清理污染和补偿难民的总资金达到800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4872亿元)。这还不包括
关闭福岛核反应堆的成本,拆掉这些核反应堆可能耗费数十年时间和1500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9141亿元)资金。新借的资金将用于增加清理污染工人的工
资,将日薪从当前的100美元(约合人民币609元)增加到200美元(约合人民币1218元)。
在面临诸多挑战中,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考虑改变清理污染及其相关项目的资金策略,包括对可能永远也无法回家的疏
散难民的补偿方式。最初1.5万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930亿元)的净化清理费用已经增至2万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1200亿元)。储存核废料的设施正在建设
中,核废料不仅包括污染水,还有受污染的土壤和树叶等。
清理计划包括净化核电站周边村镇,包括逐年降低放射水平。根据此前政府协议,东京电力公司需要承担清理全部费用。尽管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提供了前期资金,但东电依然欠钱。新的借款计划将令整个清理过程更容易管理。
路透社近来的调查显示,福岛第一核电站工作环境十分糟糕,次级承包商对工人态度恶劣,而且工人工资很低。在受到多方批评后,东电近日宣布将数千临时工工资加倍,同时承诺加强对承包商管理,改善工人工作和生活条件。
观察
清污前景不容乐观
认识福岛核电站核污染的清理问题,一定要认识日本的核废料的处理问题。日本面积并不是很大,不能像美国那样找个地方存放大量的核废料。但日本也并不是一点空余土地都没有,也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用于存放。
但是,有一个关键问题,就是日本的土地是私人的。核废料的半衰期大概在2.4万年左右,完全消除影响需5万年左右。如此,日本愿意出让自家土地的人估计不多。这样的话,废炉后的各种垃圾该存放在什么地方?可以说,日本目前根本找不到。
如果找不到一个存放核污染垃圾的地方,清理工作也就不是简单地用30年到40年能处理完的,也许就是5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了。
看一下旁例: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1986年发生事故后,苏联政府用了很大的气力去处理,但快30年了,
人们未见到有明显的效果。日本政府和低效的前苏联也不一样,福岛核电站又处于居民较多的地方,即使技术上能完成清污,但处理完的核废料也没有地方堆放。日
本的清污前景,让人看不清。
新闻链接
福岛儿童患癌率
超正常水平
近日,日本政府在福岛地区开展了一次儿童甲状腺癌的排查,结果发现福岛县年轻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,远远高于正
常水准。尽管官方声称甲状腺癌并未因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影响而明显增多,但日本民众并不买账。最近几个月来,遭损毁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不断传出坏消息。日
本有科学家声称,福岛正经历一场因人为因素而缓慢发展的“环境大悲剧”。国际舆论普遍认为,面对这种状况,先前承诺已消除核事故影响的日本政府,已经无法
向民众交代。
11月12日,福岛县政府对在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出事时年纪不到18岁的青少儿,实施了全甲状腺检查。结
果显示,在接受检查的22.6万人中,共有58人被诊断为已患或疑似甲状腺癌。被确诊患癌的儿童,比今年8月筛查时又增加8人,共计26人。疑似患者共计
32人,又增加7人。福岛核电站在2011年3月发生事故时,这些少儿的平均年龄为16.8岁。据癌症中心统计,福岛县少儿的甲状腺癌发病率,远远高于正
常水准。
为监测核事故的具体影响,福岛县政府成立了县民健康管理调查委员会,并于2011年10月起便定期对事故发生
时未满18周岁的福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状况实施检查。尽管多次调查的结果都非常不好,但是该委员会的负责人星北斗座长却声明,“甲状腺癌并未受到核事故影
响明显增多”,并称“被确诊的26人已接受手术,现在情况良好”。
http://www.cnenergy.org/yw/201311/t20131123_263507.html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