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1 March 2015

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综合原因分析

虽然201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刺激下,取得了产销78499辆和74763辆,位于世界第二,仅 次于美国(119000辆)的好成绩,但相比2014年我国的汽车总产销量(2372.29万辆和2349.19万辆),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量真可谓 “沧海一粟”,尤其是在私家车领域,纯电动汽车除了在几个一线城市销量稍好外,在大多数城市几乎才刚刚起步或“默默无闻”。

  我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启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,布局了“三纵三横”计划,努力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2009年 又启动“十城千辆”工程开始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,至今已五年时间了,尽管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现已达60座,但相比推广计划,目前其累积推广完成比 例却不足30%。截止到2014年底,国内共生产各类新能源汽车11.9万辆,其中大部分都是公务车市场,如公交、出租、物流和公务用车等,还包括相当数 量的打政策擦边球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,而真正私人购买的纯电动汽车却少之有少,这就是新能源汽车的现状----尽管外表看起来很“光鲜”,但实际却是非 常的“寂落”和“孤独”。那到底目前有哪些因素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呢?新能源汽车目前到底面临着哪些主要的困境呢?笔者经多方调研并综合分析,可归纳 总结为以下主要几点:

  1.配套的充电设施不完善

  相比于庞大、成熟、便捷的传统汽车加油网络,电动汽车的充电设施非常稀少,据相关数据统计,目前全国共有充电 站723座,充电桩约28000个,以充电接口与新能源汽车数量比例不低于1∶1这一标准来看,充电设施建设已明显滞后,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服务范围。这 就是当前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首要问题。
  面对当前稀少的电动汽车保有量,对于动则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投资的充电站,就目前国家政策而言,光凭约30%投 资额的政府财政补贴和1.5~1.8元/度的充电服务费是很难在短期内收回成本的(国网公司曾投资的400个充电站出现全线亏损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),而 且目前没有一种成功的、成熟的充电设施商业运营模式可供借鉴,所以充电设施投资商的热情并不高,想等待电动汽车保有量上升后再投资建设。而电动汽车购买者 看见充电如此不便的现状,自然不会购买,需等待充电设施完善后再考虑。为此,充电设施投资者和电动汽车购买者之间就“先有鸡还是先有蛋”之争暗自较着劲, 陷入了彼此观望的“死结”,谁也不愿“先走一步”。此外,近些年充电网络建设一直存在着行业垄断,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。好在去年充电市场已向社会资 本放开,但至目前为止,涉足的企业并不多。
  另一方面,大部分新能源车主抱怨充电桩安装难。因为充电桩的安装涉及到很多层面,如政府的规划部门和房管部 门、电网公司、车企、充电设备厂家、设备安装公司、小区物业公司等等,在电动汽车未普及的情况下,每一个环节沟通起来都很困难,私家车主若想在所住小区安 装充电桩,需要一个漫长而繁复的过程。
  而已建成的充电设施,由于多方面的原因,经常出现闲置、无人维修、被其它车占用、分布不均等现象,利用率普遍很低。此外,电动汽车还面临着和充电设施不匹配的问题,因为国标具体参数的模糊,导致已建成的充电设施大量不兼容,给车企和用户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。

  2.电池技术存在瓶颈

  蓄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,因其技术存在瓶颈,导致目前电动汽车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。
  一是电池的续航能力不够。从目前市面上的产品来看,除了售价昂贵的豪华品牌(如美国的特斯拉)以外,售价在 30万元左右的纯电动车所标称的续航里程都在300公里以内,这就意味着一辆电动汽车在最为理想的条件下只能满足驾驶者150公里的出行半径。若考虑开空 调、开暖风、听音乐、频繁刹车和起停等因素,其实际续航里程只能达到标称里程的80%左右。
  二是电池成本昂贵。据相关车企透露,电池成本约占纯电动汽车整车成本的30%~50%,从而导致一辆私家纯电动汽车的售价,在减去购置税和政府的补贴后,仍然比同类型的传统燃油车要贵很多,贵出部分需要私家车主驾驶约3~4年时间,才能从使用成本上节省回来。
  三是电池的寿命偏短。目前电动汽车电池的寿命一般都在3~5年,尽管目前上了免税目录的车企都承诺电池保5年或10万公里,但超过这个界限后,更换电池的费用还是很高的,这无疑又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维护成本。
  四是电池的充电时间偏长。目前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有两种,一种是慢充,需要6~8小时;另一种是快充,约需要20~30分钟,能将电池储电量充到80% 左右。相比燃油车的加油时间,目前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明显偏长。
  3.存在地方保护主义
  当国家把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时,全国许多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一哄而起,将其看成是振兴地方经济的 “香饽饽”,一些城市还出台了本地的新能源汽车推广“地方目录”,且规定了与国家不尽相同的技术要求,还规定了繁琐的申请、检测等程序,其目的主要是为了 推广本地车企,而阻碍外地车企进入本地市场。因为地方政府是极不情愿拿出当地的财政来补贴外地车企的。甚至在一些省市规定,外地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若想进入 当地销售,就必须到当地投资建厂。当地有电池企业的,则要求车企必须采用本地产的电池。这些做法都是赤裸裸的地方保护主义的表现。
  尽管中央政府曾出台相关文件,在积极打破新能源汽车的地方保护主义,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2014年3月召开的 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现场办公会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地方保护严重阻碍了电动汽车发展,不符合市场精神,不利于汽车生产企业发展,也不利于消费者获得优质 产品,必须给予清除。”听了马凯的讲话后,业界纷纷对地方保护加以斥责,但截至目前,地方保护现象依然存在。
  因为地方保护,有实力的新能源车企产品很难进入国家批准的试点城市,而无实力的车企却靠着地方政府的补贴和虚 高的定价而赖以生存,无任何危机感。这样一来,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规模被抑制了,车企背负的投资成本更沉重了,而广大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余地也更小了,这些都 严重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。

  4.地方配套政策欠实惠

  在支持和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,我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不可谓不给力,尤其在2014年国家相关部委密集出 台了多项新政,主要内容包括政府补贴、免征购置税、规定公车更新配备新能源车比例、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、对充电实行扶持性电价等等。但国家层面出 台的政策只能是宏观上的,需各地方政府再进行细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,可各地出台的配套政策措施却欠实惠,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销量较好的北京和上海,相比传统 汽车,新能源汽车只有号牌上的优势(在北京新能源汽车摇号都会100%中签,在上海新能源汽车免牌照费),新能源车本身就面临着充电难、车价高、续航能力 差等问题,若在其它方面还没优势的话,消费者当然不会买账。
  如果地方政府出台的配套政策再实惠一点、更接地气一点,比如给予新能源汽车不限行、不限号、减免停车费和过路费、堵车时可走公交道等特权,让驾车出行者能处处感觉到新能源汽车的各种特殊待遇,相信购买者自然就会多起来,新能源汽车就会真正地从小众走向大众。

  5.新能源汽车普及不够

  由于新能源汽车在中国起步较晚,又加之新能源汽车的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大力的普及和推广,社会上的宣传力度也不 够,使得广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普遍认识不足,存在着不知道、不了解、不相信、不购买的“四不”现象,有不少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和操控便捷性存有 质疑,而事实上新能源汽车是操作简易、安全驾驶和质量可靠的产品。
  凭借上百年的发展历史,传统燃油汽车在人们的认知上已根深蒂固了,而对于一个新兴事物,尤其是对于汽车这种贵 重的消费品,在固有思维惯性的驱使下,若没有周围人的带动,人们还是会倾向于采取一个更保守的策略,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而接受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 新兴事物。尽管目前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大力度的补贴,但其示范影响力还不够大,整个市场也缺少公众人物的带头作用,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还不强,因而没 有形成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氛围和文化,导致其得不到普及,缺乏用户基础。

  6. 零部件基础薄弱

  众所周知,在传统汽车技术领域,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,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土企业缺失自有的核心技术, 关键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,所以被业内形象地称为“空心化”。而在电动汽车技术领域,我国经过近10年的刻苦研发,进步迅猛,整体表现比传统汽车要好,目前 在关键技术上已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,正在努力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但令人痛心的是,在电动汽车处于“爆发式增长”期的背后,其关键零部件却出现了大量供 应缺口,使得整个产业又将面临本土关键零部件缺失,核心技术被“空心化”的危局。究其原因,有以下几方面:
  一是各地政府在唯GDP论思想支配下,千方百计招商引资,尤其对外资更是情有独钟、趋之如骛,促使越来越多的 国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中国强势布局,形成了新的垄断。二是相比外资企业,我国本土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由于本身研发实力弱,又得不到足够的订单,加之新 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缓慢,且前景不明,而所需投资巨大,
  短时间内难以盈利,因此企业最后所呈现出来的往往是功利性的行为,只以获得短期利益为目标,以求生存的空间, 缺少对研发的热情和投入,从而失去了市场竞争力;三是我国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没有统一的规划,集中度比较分散,不能自成体系,生产商大都是小投资、小 规模,这样造成了巨大的研发投入浪费。而相比国外(如日本和韩国),其所有的相关研发都是集中投入的;四是在地方政府保护下,许多技术水平差的零部件生产 商完全依赖政府补贴和政府指定售货渠道而生存,根本不思进取,致使整个行业缺乏公平的良性竞争;
  新能源汽车销量并不真正取决于市场需求,而是取决于企业的生产能力, 而薄弱的零部件基础将是制约企业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。尽管与传统汽车相比,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与世界的差距小一些,但如果不尽快提高核心零部件的技 术水平和自给能力,差距又将会逐步拉大,零部件体系又将重蹈传统汽车的覆辙而被“空心化”,“弯道超车”将会成为一句空话。
  结束语:
  总体来说,随着国际社会对能源和环保的 日益重视,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,也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、实现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,其前景是非常光明的,但道路并不平坦。新能源 汽车作为一种新兴事物,许多方面还不及传统燃油汽车,目前仅凭其使用成本和节能环保的优势是不可能打动广大消费者的,其推广与普及必然要经历政策扶持、配 套建设、技术提升和市场培育等过程,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,不可能一蹴而就,因此政府和相关企业以及整个行业都应抱有“持久 战”的思想,针对目前面临的问题尽快“对症下药”、多管齐下,并重视全方位的基本功打造,只有这样,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国才会稳步推进并蓬勃发展。

  (作者系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计划投资部处长)

http://www.cnenergy.org/yw/gc/201502/t20150228_347429.html

No comments: